ETENews特派 龔傑森/ 台南報導
在市民朋友、地方文史學界與臺南市政府共同努力下,具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舊魚市場建築已確定原地保留,各界對於舊魚市場後續利用充滿期待。台南市府觀光旅遊局為了解市民對於舊魚市場活化再利用的方向,特地於今明二日(30日及31日)舉辦工作坊進行討論,期望彙整民眾的意見,作為市府研議後續活化再利用的施政方向參考。活動期間除了安排四場座談會外,並規劃「設計行動」,由建築、都市、景觀、創產、經營及行銷等背景學生組成跨域團隊一同參與,學生團隊已於昨日(29日)下午先至舊魚市場現地勘查建物保存狀況、今日(30日)凌晨3點至安平魚市場實際體驗魚貨拍賣運作模式,作為後續設計行動發想藍圖之參考依據。
今日上午舉辦第一場座談會,先邀請魚市場保存推動者與會,由觀光旅遊局長陳信安主持,並邀請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董事吳玉成、奉茶負責人葉東泰、臺南新芽理事長嚴婉玲、臺南公民智庫執行長黃建龍、連晟旅行社董事長呂偉正擔任與談人,主要討論議題為「運河歷史記憶的當代想像」及「臺南歷史空間保存再利用與都市發展的角色與定位」,藉由保存推動者親身參與保存歷程多年的經驗,提供歷史、景觀、觀光、經營等面向更豐富的想像與願景分享。
在上午的座談中,吳玉成董事提出欣力府城的新思維,鼓勵與會者需要以更有創意的想法,期望建立政府與民眾共同討論問題的新模式。黃建龍執行長建議可參考巴塞隆納舊菜市場保存活化的成功案例作為發想基礎。嚴婉玲理事長則提出公民協力的概念,建立公部門和民間的對話模式,以及身為社會公民應有的思維,將對立轉化為對話,期望可將本次成功經驗複製到其他議題。呂偉正董事長說明舊建物的保存工作非常辛苦,希望民間能注入更多新力,並建議可以參考安平樹屋模式,開發為觀光景點,以維持永續經營。葉東泰老師則先吟一首故鄉的詩起頭,帶出台南是台灣的故鄉,魚市場是台南的小吃食材主要來源。台南的海洋文化不只有飲食文化,如在造船方面也呈現老師傅的功力,而舊魚市場承載庶民生活,也藉由運河串連到安平港連到海洋生活文化。鄭道聰老師則提出舊魚市場保存是可以跳脫文資保存的想法,透過其他如都市計畫管制、都市更新等不同手段依舊可以達到保存目的。並提出都市遺產的概念,用鼓勵大過強制性方式處理,建議可以神農街為例採用獎勵保存方式達到保存目的。
今日下午場次則進一步探討「建築保存與再利用需考慮之因素」及「創新經營需考慮之因素」,由文化局主任秘書林韋旭主持,並邀請鍾心怡建築師、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吳玉成、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陳嘉基、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林蕙玟等專家學者共同與會,探討建築結構、建築法規、創新經營評估等,為魚市場未來可能遇到的實務問題作更深入分析討論。
林韋旭主秘以與糖業試驗所爭取保留老宿舍經驗為例,強調老屋、舊建物的保存不一定要以文資法方式保留,也促成臺南發展出老屋欣力的活化模式。再以大天后宮、林百貨及藍晒圖園區為例,分別讓與會者了解文化空間轉移、文資保存後活化營運與都市計畫管制的關係及與國產署合作開發經驗。陳嘉基副教授提出可從四個建築構造面向看待舊魚市場,區位特性(河岸或港濱、交通便利性、漁貨汙水快速排除)、建築空間特色(構造跨距較大、拍賣區與行政區、開放空間通風、貨車進出方便)、造型與屋頂(屋架型態、小切妻屋頂、開窗、天窗)、使用潛力與疑慮(屋架移除後,遭遇地震長向的牆恐開裂)。吳玉成副教授強調舊物件需能與新時代對話,新與舊之間要取得平衡,環境關係與鄰里關係需協調,也要重視視覺感受、歷史脈絡等關係。林蕙玟副教授則從未來想成為何種使用方向提供發想,並以西雅圖派克市場活化且永續營運再進而拓展社會公益服務的成功模式,提供各界思考。鍾心怡建築師則建議可請專業團隊進一步彙整評估各種可能利用方式,做為未來使用方式參考,並以巴塞隆納舊市場及里斯本Time Out市場為例,展現新舊建物融合、市場空間與商業行為契合以及與都市環境融合的情形。
觀旅局陳信安局長表示,舊魚市場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不僅承載早期先民的海洋文化,更是串連運河、中正路、五條港文化園區與周邊商圈的重要樞紐。透過民眾參與的方式,開放公共討論,蒐集大家對魚市場未來的想像,打造出兼具古早味、歷史性、商業性、水岸觀光效益的新時代魚市場。
明天(31日)舉辦第三場座談會,將邀請梭夢創意顧問有限公司總監沈孟穎、臺南丸珍水產董事長陳宏偉、十鼓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監黃美智、打開聯合工作室建築師劉國滄及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創意學院處主任洪宜玲,分享歷史空間營運之經驗,讓魚市場活化再利用之空間更能符合民眾之需求。最後一場座談會參與者為一般民眾,透過談話的方式,了解民眾對魚市場後續再利用方向之期待,現場亦開放民眾參與,請大家踴躍參加。
更多相關文章......
2024 瑪家鄉歌謠季:傳唱 milingan 的歌,綻放文化光芒
劍湖山渡假大飯店圍爐年菜與春酒尾牙專案搶先開跑
高師大七十週年校慶:以「七十開始」展現歷史傳承與創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