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Cindy
台北採訪報導責任編輯/游宏琦
《十字路口的豬》於10月24日在誠品電影院獨家首映,並展開了一場充滿啟發的對談。
知名導演蔡明亮與佛教修行者兼電影導演欽哲仁波切深入交流,探討了電影藝術的交會點。兩位導演的對話,不僅揭示了他們對電影創作的深層思維,也讓觀眾得以一窺佛法如何透過影像和象徵符號融入現代媒體,從而探索生命的本質。
🔺「無門之門」源自日本禪宗的《無門關》,象徵解脫來自內心的頓悟。
— 佛教符號與電影語言的共鳴 「為什麼拍電影?」蔡明亮好奇地問仁波切。欽哲仁波切回答道,佛教的象徵符號已經存在了2500年,而挑戰在於如何與時俱進,並與受眾有效溝通。他將佛教與電影進行類比,表示兩者同樣需要在「了義」與「不了義」之間取得平衡。 仁波切解釋:「以不了義的方式溝通,雖然可以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但有時會落入娛樂的範疇;相反地,傳遞了義的訊息則需要更多的技巧與勇氣,因為觀眾不一定能夠即時領悟。」他指出,電影不僅僅是講述故事,還是深入傳達哲學和心靈的工具。
🔺蔡明亮導演認為沒有指導的演出,往往是最真實、最動人的。
— 堅守藝術完整性的勇氣 蔡明亮和欽哲仁波切同樣堅持不被主流娛樂市場所左右,堅守創作的完整性。仁波切分享了自己在電影中堅持不剪輯一段7分鐘長鏡頭的故事,儘管許多人建議縮短以迎合觀眾的觀看習慣,但他認為這樣會失去原本的意圖與深度。 蔡明亮也分享了類似的經歷,特別是在《愛情萬歲》和《郊遊》中,他堅持保留某些長鏡頭,無論外界如何建議修改,這些鏡頭對於他來說代表了更深刻的情感體驗。他形容這些長鏡頭是電影中最有力量的部分。
🔺欽哲仁波切表示在佛教傳統中,象徵符號已傳承了2500年。
— 自然表演:生活化的電影創作之道 在如何指導演員的問題上,仁波切和蔡明亮都強調了「自然」的重要性。仁波切提到,由於他的預算有限,他的電影通常只拍一次,最多不超過四次,因為他認為演員無法重複自然的表演。 蔡明亮則分享了他自己的經驗,表示他從不給予演員過多的指導,讓他們在生活化的場景中自然而然地表演,這樣的真實感來自於生活本身。「沒有指導的演出,往往是最真實、最動人的。」這種對自然的追求,成為了他與仁波切電影中的共同特徵。
🔺蔡明亮導演詢問欽哲仁波切:「為什麼仁波切會選擇拍電影?」
— 穿越「無門之門」:電影中的時間與生命哲學 談及《十字路口的豬》這部電影,仁波切提出了關於時間與生命的哲學思考。他引用佛教中的「無門之門」概念,來描述生死的模糊界限。「無門之門」來自日本禪宗的《無門關》,這是一個虛幻的門,象徵著生命的無常與時間的無限延續。仁波切認為,生與死看似一扇不可跨越的門,但當人們真正理解它的虛幻性後,就能如「無門之門」般自然跨越。 仁波切認為,電影可以成為探討這些哲學問題的媒介。他提到,電影的最後一幕,晾衣架的呈現也暗示著回歸日常的循環,既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活的延續,也可以理解為終點的開端。這種對時間與生命哲學的深入探索,使他的電影超越了單純的敘事層面,進入了更深層的精神領域。
— 電影:修行者眼中的藝術表達 作為一位佛教修行者,欽哲仁波切在創作電影時,既是導演,也是修行者。他受到了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台灣導演侯孝賢、香港導演王家衛的深刻影響,這些導演的作品讓他理解了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到深刻的情感與哲學。 蔡明亮也高度評價了仁波切的電影,認為他的作品帶有修行者特有的沉思與深度,這些作品能夠觸動人心,並帶領觀眾思索生死、時間等永恆的課題。蔡明亮感嘆道:「如果是一般人來拍死亡,可能會變成鬼片,而不是像仁波切這樣充滿哲思的藝術片。」
— 對話:深層共鳴的交融 蔡明亮與欽哲仁波切的對話,展現兩位導演對於時間、生命與死亡的哲學探索。他們的創作雖然風格迥異,卻在對生命流動、時間無限、以及表演自然性上的共鳴中交融,讓人見識到電影與佛法在表達真實自我與人生奧秘上的無限可能。這場交流猶如穿越「無門之門」,將觀眾帶入了生命哲理的深邃空間。 欽哲仁波切在《十字路口的豬》中,以影像探討時間的延續。他指出,生命在表象上看似不變,卻隨時間推移而不斷改變,展現出「非同亦非異」的存在狀態。這部作品象徵著生與死的模糊界限,讓人感受時間的循環與生命的無常。正如蔡明亮所言:「生命的餘波,可以很美,卻也難以放下。」 欽哲仁波切說:「‘生’與‘死’,是我們不得已的分類。當我在講,你在聽,其實邁向死亡的歷程也是生的歷程。你的頭髮、指甲在成長的同時,那也是一種死亡。我們無法真正界定生與死,中有只是一種交流的方式。」
更多相關文章......
「哈瑪星號」啟程首週延長火車班次,鐵道音樂市集與創意便當帶你重溫高雄歷史
高雄市政府積極迎接AI時代:專題演講探討AI應用與未來發展
高雄智慧城市創新成果獲國際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