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ETENEWS

台灣新聞晚報電子報

網紅不代表社會主流,台灣道路設計應回歸因地制宜

700個網紅的聲音,也許很大聲,但真正該被聽見的,是那千萬個還在等紅綠燈、騎著機車送貨、或是推著娃娃車過馬路的普通人。
分享給LINE好友 !

台灣新聞晚報電子報 Etenews 徐寅勝 高雄報導

近年來,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網紅」成為影響公共政策與社會氛圍的重要聲量來源。不少關於城市規劃、道路設計、交通改革的討論,常常因為一兩位具有大量粉絲的網紅發聲,而引發強烈關注甚至激烈輿論攻防。這種現象固然能讓更多人關心公共議題,但也潛藏著一個值得深思的危機——700多位網紅,真的代表的是台灣的主流社會意見嗎?

網紅的聲量≠全民共識

首先,我們必須釐清一個概念:網紅的影響力,來自於平台的演算法與粉絲數量的疊加效應,他們能夠短時間內號召大量支持者在網路上發聲,形成一種「被放大」的聲浪。然而,這種聲浪並不等於全民共識,也未必能代表多元社會裡不同年齡、族群、職業、地區的實際需求。

舉例來說,一位主打都市單車生活的網紅,可能住在交通便利、道路整齊的市中心,擁有良好的社經條件與教育背景,對「機車文化」有其個人偏好與立場。然而,這樣的生活樣態是否能套用在屏東、花蓮、台東、嘉義,甚至新北郊區?對每日通勤要花一小時、靠機車上下班接送孩子的民眾來說,這樣的「理想城市藍圖」也許根本不切實際。

抄襲國外模式 不等於「進步」

再來,不少道路設計的倡議者常常引用「北歐模式」、「荷蘭交通」、「日本街道美學」等外國例子,試圖說服政府仿效他國,把道路空間重劃、汽機車減量,甚至大量設立自行車專用道,強調這些是先進國家的趨勢與文明指標。

但問題是,我們不是荷蘭,也不是瑞典。我們是台灣。地狹人稠、產業結構高度仰賴機動交通的現實情境下,一昧照搬國外的成功經驗,不但無法改善現狀,甚至可能造成更大衝突與不便。

以荷蘭為例,其自行車文化的建立歷經數十年,背後有完善的公共運輸網絡、城市密度控制、氣候條件配合,以及全民交通教育長期培養。反觀台灣,不少鄉鎮地區連基本人行道與排水系統都尚未健全,捷運與公車班次仍無法涵蓋居民的日常需求。在這樣的基礎差異下,簡單地把「荷蘭模式」貼到台灣,不是進步,而是形式主義。

因地制宜 才是永續發展的根本

真正的城市進步,不是讓所有人走一模一樣的道路,而是讓不同背景、不同生活型態的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合適的生存與移動方式。

台灣的地形狹長,從都會到鄉鎮的差異極大,台北市的街區規劃與屏東鄉間道路的需求絕對不同。以「一刀切」的方式進行全國性的交通設計改革,極可能造成更多的不公平與效率低落。都市中推行「人本交通」,可以強化捷運接駁、自行車與行人共融空間;但在農村地區,機車與小客車仍是不可或缺的移動工具,應優先改善的是路面品質、安全照明、以及路口可視距離設計。

這些「細節」的改進,遠比「讓更多人騎自行車」或「打擊機車文化」來得實際與具體。交通設計從來不是「理想論」,而是要面對具體生活的折衷與選擇。以民為本、因地制宜,才是台灣這片土地真正需要的交通願景。

網紅可以倡議,但不應凌駕專業與民主程序

我們尊重每一位網紅提出自己的想法,也鼓勵他們透過影片、圖文等形式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但這些意見應該回歸「多元對話」,而非變成「單一價值壓倒他人意見」的霸權。

事實上,在許多縣市的交通規劃會議中,常出現一個現象:一旦某幾位有名氣的網紅在媒體上發表立場,行政部門便受到壓力不得不改變原先規劃方向,或倉促修改設計圖,導致許多工程草率上馬,最後既無法改善交通,也傷害市民的使用體驗。這種現象並非個案,已成為某種「流量主導公共政策」的怪象。

我們必須重新強調:公共工程是服務全民的資產,必須經過科學調查、資料評估、專業設計與公開溝通,而不是一兩篇臉書文章或直播影片說改就改的內容。

網紅有話語權,政府更要有決策判斷與民主責任。否則,700個網紅集體連署,就凌駕了700萬騎士的實際需求,那這樣的政策,究竟是為誰服務?

走出台北思維,看見真正的台灣

最後,我們要提醒社會各界:台灣不只有台北,也不只有城市菁英所認知的「理想生活」。真正的台灣,是一個多元並存的土地,有城市的擁擠,也有鄉間的寧靜,有捷運通勤的白領,也有機車外送的年輕人,有網紅倡議的空中視角,也有阿公阿嬤在菜市場旁穿越馬路的真實步伐。

若我們真的想打造一個更宜居、更公平、更有尊嚴的交通環境,就應該從理解人民的真實生活開始,而不是從模仿歐洲的城市樣板開始。

所以,請不要再說「別的國家這樣做,我們就應該跟進」。因為——我們這裡是台灣,有我們自己的文化、節奏、需求與脈絡。也請記得,700個網紅的聲音,也許很大聲,但真正該被聽見的,是那千萬個還在等紅綠燈、騎著機車送貨、或是推著娃娃車過馬路的普通人。

facebook留言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