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ENews特派 龔傑森/高雄報導
臺灣正在積極發展離岸風電,但對環境衝擊的評估、維護,以及周邊產業鏈的培植,尚未有完善規劃。荷蘭以大數據評估、監控離岸風電的生態衝擊,已經累積3年的經驗;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特別邀請荷蘭政府的資深風場生態顧問,來臺參加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並且舉辦研討會、講座與產、官、學界分享經驗,同時也請來「荷蘭能源港」專家,分享如何以離岸風電計畫,扶持周邊地方企業。
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13日)於高雄展覽館開幕,多國率領代表團參加,其中荷蘭更邀請產、官、學界共超過24名專家,與臺灣各界分享經驗。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表示,荷蘭與臺灣在離岸風電產業已經有許多實質合作,包括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去年開始,透過課程和實地訓練,把運維技術轉移給台灣電力公司、中鋼、金屬中心、船舶中心與永傳能源等臺灣法人和公司。而荷蘭重視環境保護,在發展離岸風電時特別重視生態影響,也是臺灣各界關心的議題,這次更特別請到荷蘭政府專家來臺灣分享。
荷蘭經濟與氣候政策部(Minister van Economische Zaken en Klimaat)國際創新與知識合作處的副處長柯娜普(Odilia Knap)表示,荷蘭相信能夠帶給臺灣世界級的風電和海事工程技術,在臺灣培養更多在地的人才與知識。而荷蘭政府亦透過支持國際夥伴計畫(Partnership in Business), 透過產官學的方式與台灣進行密切交流,例如Marin打造了全世界造浪高度最高的深水池,透過模擬實際海上波浪的變化,提供離岸風電船舶和工作操作演練的場域,目前與金屬工業中心合作設計在台的模擬深水池,而IHC IQIP公司也與海洋船舶中心合作,移轉打樁樣板技術來臺,並且在臺灣合作製造基樁夾具設備。
荷蘭公共工程與水資源管理局(Rijkswaterstaat),負責設計、建造、管理、維護荷蘭重要的基礎設施,受經濟與氣候政策部委託,替離岸風場提供諮詢與建議。該單位的資深風場生態顧問德庸(Maarten de Jong)首次來臺,表示荷蘭政府2016年起執行「離岸風場生態計畫」(WOZEP),主旨在透過大數據監控,整合先期電廠上繳與觀測到的數據,了解施工前環評結果與實際生態影響的差距,提出改善方法,進而影響針對2030年後的生態保護政策。
「我們經過評估後,認為最重要的是鎖定鼠海豚、鳥類和蝙蝠,除了測量施工海底噪音、海流變化,也監控海豚的體重和進食量、候鳥動線與衝撞,並且以無線電訊號標記蝙蝠,紀錄飛行路線,實際了解風場長時間對生物的影響,並且因應改變未來的規範數據」,德庸表示。
同時,當局也要求風電業者的設施能夠融入生態環境,例如在示範場域用創新材料取代傳統水泥,建立可以養蚵的淘刷防護,研究是否能降低生物棲地的改變。主持該計畫的Deltares公司,目前也已經協助臺灣風場在荷蘭的實驗室進行先驗計畫,了解可行的措施。
離岸風電的另一項基礎設施重點,是電網的架設;而荷蘭全境生產三分之一的電,都來自埃姆斯哈文港(Eemshaven),被稱為荷蘭的「能源港」,也是荷蘭離岸風場最大的轉繼站。該港的事業發展經理彼特斯(Sjoerd Peters)指出,因為總共有8,000萬瓦(MW)的電量,各路的能源供應商投資數十億歐元興建新的電站,而Google也正在興建新的資料中心,甚至成為鄰國離岸風電的港務中心。
埃姆斯哈文港吃水深度達14公尺,碼頭長5.12公里,占地302公頃,約是高雄港的3.2倍,基礎設施完備,轉運量達766.8萬噸,但因為離岸風電,再度帶動發展。「自從2009年起,埃姆斯哈文港就成了風機組裝重鎮,已經有13個荷蘭、德國、丹麥、英國的離岸風場設備從我們這裡出發,目前還有另外兩座正在進行,未來計畫還有一座」,彼特斯表示。
能源局局長林全能去年六月拜訪埃姆斯哈文港,了解當地港口與北荷蘭的中小企業、政府合作的扶植計畫,培育人才和本土產業鏈,印象深刻,希望能夠在臺灣複製這樣的經驗。彼特斯此次來臺,就希望能夠與相關單位分享荷蘭北海的離岸港口發展狀況,強化台荷港口經驗交流
更多相關文章......
亞灣2.0計畫帶動產業轉型逐步落實 提供各項專案資源 打造企業旗艦總部
高雄市政府積極迎接AI時代:專題演講探討AI應用與未來發展
高雄智慧城市創新成果獲國際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