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ETENEWS

台灣新聞晚報電子報

▲圖/高雄市 文化局 提供

“見城”計畫公眾考古展成果! 發現左營舊城西門南門水關遺構 驚現史前文化遺物出土~

ETENews特派 龔傑森/高雄報導


▲圖/高雄市 文化局 提供

高雄市政府自106年起推動左營舊城見城計畫,其中考古調查歷經約兩年工作累積豐碩成果,(11)日文化局於左營三角公園對外說明考古調查階段性成果,包括西門、南門段城牆地底殘蹟以及水關遺構,還有意外出土約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稠子文化遺物,展現左營舊城與史前及各歷史時期人類遺蹟的精采的共存狀態。

文化局副局長林尚瑛表示,左營舊城為全臺目前尚存古城池中,年代最早、保存面積最廣之古城,高雄市以左營舊城見城計畫獲文化部核定再造歷史專案計畫,陸續透過歷史空間調查、殘蹟研究、口述訪談、城內空間考古調查等計畫,揭開左營舊城隱藏的風貌與歷史脈絡。左營舊城除了明鄭、清領、日治、國民政府等歷史時期的過往,更曾存在史前原住民的生活痕跡,在這塊同樣的生活舞臺,不斷地變化族群文化主體,對於當代社會的文化意義格外顯得重要,如今透過考古得以呈現在眾人面前。


▲圖/高雄市 文化局 提供

文化局106年委託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以考古方式探索左營舊城各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留,除了專業的考古發掘外,更納入公眾考古社區參與。研究團隊參照史料、套繪日治及現在地籍圖,規劃佈設探坑,進行城內各個時期遺留物發掘,取得令人振奮的新發現。包括清代縣前街、慈濟宮、東門砲台,日治時期震洋隊軍事遺跡等,讓我們所知的左營鳳山縣舊城整體面貌更加完整。

考古團隊計畫主持人成大考古學研究所劉益昌所長表示,左營舊城築城之後城內市街發展反而停滯,日本時期的軍事化也讓本區避免大規模開發,因為這樣歷史的偶然,才有如今讓市民、政府部門及考古學者合作重新再見舊城秘密的機會。他表示此次意外找到四千年以前臺灣原住民遺留的文物,除了證實舊城曾有史前人類生活居住之外,也讓我們了解古蹟與史前遺址複雜的共構關係。團隊的協同主持人成大考古學研究所鍾國風助理教授表示,三角公園內原先地表上只見不明顯的城牆殘跡,藉由事前的文獻調查及嚴謹的現場挖掘,出土完整城牆基礎,經判讀後了解城牆構築的秘密,更意外發現兩道城牆基礎間的地層遺留有繩紋陶片、板岩製箭鏃等約四千年前新石器中期牛稠子文化遺物,研判清代構築鳳山縣舊城時,工班應該是善用當地略為高起之土丘,於兩旁向下挖兩道深溝後疊砌咾咕石作為城牆基礎,兩道基礎中間之土層(中腹土)並未擾動,故將含有史前時代遺留文物之土層保留於中腹土內。

本次考古發掘也首次發現舊城西門段及南門段二處水關遺構,水關為古時城牆下之排水設施,水路出口橫放花崗岩石條以阻絕敵人由此入侵。原本已知左營舊城東門段及北門段城牆有三處水關,再加上本次發現兩處,累積達到五處,其中三角公園內的西門段水關結構完整,咾咕石疊砌的水道、花崗岩石條大致保存良好,而南門附近的水關及城牆基礎因建案基地施工驚奇出現,文化局與建案公司歷經數次協調變更原本設計,退縮建築範圍,讓城牆殘蹟得以保存,公私協力保護珍貴文化資產又添一例美事。此外,研究團隊在進行西門段城牆馬道考古工作時,驚訝地發現兩層不同時期的馬道鋪面,推測鳳山縣舊城在清代曾因馬道中腹土流失而有拆取原有的面磚重新修葺的現象,這些發現讓我們所知的左營鳳山縣舊城整體面貌更為清晰。

見城計畫呼應國際趨勢納入公眾考古,一開始就規畫以舊城空間為推廣考古教育的環境,讓公眾能從歷史現場與過往世代的記憶產生連結,採納試掘即展示的概念,在試掘過程就一併展示演繹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做法與重要性。考古調查研究自106年迄今,預計發掘探坑數164個,目前為止已發掘87個,並已進行5場考古市民講座、9場考古營隊、2場社群培訓等,鄰近的永清國小、海青工商等學校師生,均熱情參與學習。

文化局為了更進一步推廣公眾考古,拉近民眾與舊城歷史現場的距離,規劃「考古挖挖哇!」活動,邀請國小以上各級學校師生報名參加舊城考古見學及體驗,親手發掘老祖先與城市的歷史。活動即將開放報名,詳情請至「見城計畫官網」 (http://oldcity.khcc.gov.tw)

facebook留言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