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enews記者 蔣麗芬 報導
由高雄市社會局邀請文化局共同主辦的《2018高雄婦女節》活動,今日下午2時於高雄市立圖書總館拉開序幕。影展開幕影片播放榮獲奧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與最佳改編劇本的電影《關鍵少數》,以196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非裔女性工程師的故事揭開活動序幕,從平等的觀點及多元的角度,將女性在科技發展過程中的付出、貢獻以及限制、歧視加以呈現,接軌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會議主題之一「媒體科技中的女性」,突顯女性在專業領域,尤其是新媒體科技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具有女性意識的時代意義。
高雄市政府表示,高雄作為南部第一大城市,兼具工農漁豐富的產業結構,加上多元的閩、客、外省、原住民及新住民的多元族群特色,吸引許多外來人口在地居住、工作、或就學,加上近年來積極投入培養在地的電影人才,孕育出數十位在高雄出生、求學、工作或居住的女性導演。
高雄市政府並強調,今年婦女節主題與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的討論主題接軌,聚焦「媒體x女性」。除了關注媒體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媒體工作者處境與發展外,對於女性如何運用新媒體科技的發展產生影響力,達到消除女性歧視的目的,都是今年婦女節的規畫影展、講座的目的及重點。
擔任開幕影展映後座談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蔡麗玲分享,《2018高雄婦女節》影展開幕片「關鍵少數」看見女性在國際航太科技領域發展具有關鍵的影響力,同時也看見在科技或理工領域中對性別、種族的種種限制與歧視,在婦女節前夕再度可以和婦女團體、社區女性和年輕學生一同分享討論,別具意義。
籌劃本次婦女節活動的台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協會理事長林杏鴻表示,今年婦女節影展呼應今年婦女節「媒體與女性」的主題,精選出老、中、青三個世代,橫跨50至90年代5部女性主題或女性角色為主的影片放映。其中,最資深的黃玉珊導演,其早期執導的電影便開始關注女性議題,作品除曾兩度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外,在法、美、印度、日本、韓國、南非等國家影展中也屢屢受邀或得獎,由於身為高雄人,並曾與一群電影創作者共同創辦南方影展,其較為知名的作品《雙鐲》,描述童婚制度下憂鬱不自由的女性故事,受到許多民眾的喜愛,本次影展放映的的《百味人生》為其最新的作品,其故事改編自新月餐飲集團女老闆的真實故事,從美食談到女性愛情與夢想的追逐,是其相當精彩的創作。
用電影愛台灣的中生代導演顏蘭權,其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無米樂》,之後以台灣民主運動中田醫師及田媽媽為主角,結合紀錄、動畫的紀錄劇情片《牽阮的手》獲得台灣紀錄片雙年展首獎,主角田媽媽從拋棄千金小姐身分與田醫師私奔,之後又積極投入台灣民主運動的過程,透過影片也看見導演對台灣土地與人文的關懷,民眾在婦女節影展中可以再次欣賞這個故事。屬於同年代的郭珍弟導演,則擅於細膩觀察小人物的生活,其作品中常常以小人物的生活故事為題材,《跳舞時代》、《海上情書》、《山豬溫泉》為其相當有名的作品,不僅頻頻受邀參展,更獲得金穗獎等獎項,本次放映的影片是探討高雄八八風災的重建故事。
現為高雄市婦權委員會委員的導演柯妧青,以高雄女性勞動者為主題,記錄 1966 年全世界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成立後,為臺灣經濟發展奉獻犠牲的女工們的勞動身影,陸續完成的作品為《廿五淑女-一群年輕女工的故事》及《她國際移工,近年規劃主持「東南亞移工自拍影片工作坊」從事影像培力工作,本次播放的電影為記錄旗津勞動女性紀念公園的《她的故事》。
最為年輕的許慧如導演,很年輕便曾以拍攝與父親互動的紀錄片《雜菜記》獲得日本山形縣紀錄片獎項,近期《光的印記》,拍攝影片有擅於描述家庭的親情及互動,以關懷高雄氣爆,歷經重大創傷傷友生活重建之紀錄片,為本次影展的放映影片,本部作品曾受邀到瑞士、韓國、阿根廷、以色列參展。
除了影片放映及導演講座外,本次活動並於每一場影展及講座辦理「高雄女導演群像」微型展覧,民眾可在看電影、聽演講之餘,認識高雄在地女導演。展出的導演海報除上述5位導演外,還包括以《銀簪子》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蕭菊貞、最早開始拍攝女性議題紀錄片《牽手何時出頭天》的陳麗貴導演、拍攝《候鳥來的季節》的導演蔡銀娟等。民眾可以透過電影與微型展覽,盼望窺見高雄女性影像創造力以及電影媒體產業的成就。
高雄市政府表示,女性是高雄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市府長期致力推動婦女權益與性別平等政策,於民國86年成立「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集結專家學者、婦女團體與市府局處團隊共同合作推動婦女與性別政策,走過20年頭成果豐碩。不管是女性主管、女導演,或是女科技人,都在決策上佔有相當中要的地位。高雄市政府鼓勵並祝福高雄的女性,能夠在新媒體科技領域,有更多獨立自由發展的空間與機會,並期待透過高雄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的運作,協助政府推動更多有利於性別平權的政策、措施,讓更多傑出女性得以充分發揮所長,使高雄成為女性的友善城市。
為了慶祝38婦女節,高雄市政府各局處還為高雄女性市民提供更多的婦女節好康加碼活動,包括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的《來趟性別輕旅行》講座、勞工局的女性就業媒合及講座、觀光局的壽山動物園遊園女性優惠、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辦的原住民藝術節也提供女性消費8折優惠、海洋探索館則女性參觀門票優惠,還有高雄市立圖書總館的主題書展及高雄市立電影館規劃的高雄女性導演影展等,在三月提供女性兼具知性、休閒的大平台貼心服務。
相關「2018高雄婦女節」系列活動資訊,查詢方式與連結,如下:
1.活動訊息:
《高雄婦女節》官方粉絲專頁https://goo.gl/AO7tFv
2.報名方式:
(1)上網至活動通Accupass搜尋關鍵字「2018 高雄婦女節或網址
https://goo.gl/ekJPpd
(2)預約電話或臨櫃報名: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高市三民區九如一
路777號),電話07-3979672分機10。婦女館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8:30
~17:3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2018高雄婦女節 活動一覽表
日期 時間 活動主軸 內容 與談/主講人 地點
3 / 06 (二) 14:00-
17:00 影展開幕 《關鍵少數》 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
教授 蔡麗玲 市立圖書館總館
7樓際會廳
3 / 08 (四) 14:00-
16:30 講座 【大型講座】
女力崛起~媒體中的女性力量 知名主播主持人 沈春華
小貓流出版社總編輯 瞿欣怡 市立圖書館總館
7樓際會廳
3 / 10 (六) 10:00-
12:00 影展 【高雄女人製造】
《百味人生》 《百味人生》
導演 黃玉珊 社會局婦女館
B1視聽教室
3 / 10 (六) 14:30-
16:30 講座 【高雄女人製造】
黃玉珊導演的鏡頭人生 《百味人生》
導演 黃玉珊 社會局婦女館
1F 演講廳
3 / 11 (日) 10:00-
12:30 影展 【高雄女人製造】
《牽阮的手》 《牽阮的手》
導演 顏蘭權 社會局婦女館
B1視聽教室
3 / 11 (日) 14:30-
17:00 影展 【女人女能】
《查維拉:女人別為我哭泣》 前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
總幹事 吳宜霏 社會局婦女館
B1視聽教室
3 / 16 (五) 14:30-
17:00 影展 【高雄女人製造】
《她們的故事》
《光的印記》 《她們的故事》導演 柯妧青
《光的印記》導演 許慧如
陽光基金會
南區中心社工員 劉玴均 社會局婦女館
1F 演講廳
3 / 17 (六) 10:00-
12:30 影展 【高雄女人製造】
《山豬溫泉》 《山豬溫泉》導演 郭珍弟 社會局婦女館
B1視聽教室
3 / 17 (六) 14:30-
16:30 講座 【高雄女人製造】
中生代導演的人生對話 《山豬溫泉》導演 郭珍弟
《牽阮的手》導演 顏蘭權 社會局婦女館
1F 演講廳
3 / 18 (日) 10:00-
12:30 影展 【女人成為女人】
《哈拉夜未眠》 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
律師 林夙慧 社會局婦女館
B1視聽教室
3 / 18 (日) 14:30-
17:00 影展閉幕 【閉幕片】
《解放女性》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助理教授 李淑君 市立圖書館總館
7樓際會廳
2 / 27 (二) 至
5 / 27 (日) 主題書展 「女人 ✕ 女能」主題書展 市立圖書館總館
3樓主題書區
3 / 16 (五) 至
3 / 31 (六) 主題影展 「女人 女能-影展 ✕ 女性」主題影展 市立電影館
2樓放映室
1. 「2018高雄婦女節」系列活動:包括影展、講座、主題書展、主題影展。
2.活動場地: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市前鎮區新光路61號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77號(詳細地圖見下頁)
高雄市立電影館: 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3.活動洽詢:07-3979672分機10服務台(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
附件、女導演群像介紹
『黃玉珊 』
生於澎湖,在高雄長大。1976年畢業於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曾在《藝術家》雜誌社擔任編輯。認識了李行導演,1977年至1979期間,主動要求在片廠實習擔任場記及企劃。為了充實電影的專業知識出國深造。一開始在美國愛荷華大學主修戲劇電影,之後又轉到紐約大學,於1982年獲得電影藝術碩士學位。回國後黃玉珊投入紀錄片工作,曾任教於世新大學及文化大學、台灣藝術大學、及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等。
黃玉珊導演早期執導的電影以關注女性議題為主的紀錄片,本人也積極推廣女性影像的工作,曾經執導過舞台劇、也寫過小說劇本並且參與女性影展的創辦。目前她在台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擔任專任副教授,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影視編導、女性電影、獨立製片、紀錄片以及電影評論。
參與作品
1982《朱銘》,紀錄片
1983年金穗獎紀錄片優等獎
1983《四季如春的台北》,紀錄片
第2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1984《陽光畫家吳炫三》,16mm紀錄片(編導)
第2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1988《落山風》
1990《雙鐲》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音樂主題曲
1991法國女性影展
1992年美國舊金山國際同志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劇情片
1990年《牡丹鳥》(編導)
1992印度國際影展亞洲女導演專題
1993年《旋乾轉坤的台灣女性》,紀錄片
1996《海燕》,紀錄片
新加坡國際影展、1997台北電影節佳作
1998《真情狂愛》,劇情片(編導)
1998韓國全州影展亞洲競賽單元
1999《世紀女性台灣第一─許世賢》,紀錄片/公共電視
2003《世紀女性台灣風華─修澤蘭》,紀錄片/公共電視
2003獲金鐘獎社會人文類獎。
2005《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劇情片(編導)
2005高雄電影節開幕片
2006第2屆日本亞洲海洋電影展競賽單元
2007《鍾肇政文學路》,紀錄片
2007《插天山之歌》,劇情片(編導)
2007南非開普敦影展競賽片
2008《夜夜》,劇情片
2012《葉石濤文學境》,紀錄短片
2015《百味人生》,劇情片
2015桃園國際影展觀摩片、2015南方影展嚴選
2015單元台灣女性影展觀摩片、2015北京中國女性影展開幕片
『顏蘭權』
東吳大學哲學、社會學雙學位畢,英國雪菲爾哈勒姆大學劇情片製作研究所。回台後曾任平面記者、傳播公司,現在除擔任大學講師之外,亦不斷的拍攝紀錄片。其作品包含對社會的批判,利用鏡頭展現出對台灣土地上的人事物的關懷。由於學習劇情片出身,除了強調「紀錄」本身的力量,也注重影像的流暢。
其因九二一地震投入災區紀錄片的拍攝,開始紀錄片的創作旅程。最膾炙人口的作品當屬《無米樂》;紀錄臺南市後壁區菁寮四位老稻農的勞動生活,在WTO衝擊下仍樂天知命的從事傳統農作,平實貼近土地的拍攝手法,讓人領略與土地的共生共存,擁有紀錄片少見的戲劇張力,囊括國內各影展首獎,也引發紀錄片上院線的浪潮。
參與作品:
2001《戲台頂媽媽—差事劇團另類重建》
2001《大牛庄人的重建—北埔大隘社》
2002《地震紀念冊》
2002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入圍
2003《死亡的救贖》
2004《無米樂》(顏蘭權、莊益增共同導演)
2005金穗獎紀錄片優等獎
2004南方影展不分類首獎
2004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
2005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
2010《牽阮的手》(顏蘭權、莊益增共同導演)
2012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
2011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
2010南方影展不分類首獎
2011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入圍
2010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2011東京女性影展邀映片
2014 《猜螺絲》(顏蘭權、莊益增共同導演)
2014高雄電影節
2016《橋仔頭的春秋大夢》(顏蘭權、莊益增共同導演)
2016高雄電影節
2017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郭珍弟』
現為崑山科技大學視訊傳播設計系副教授。
桃園人,嫁作高雄媳婦。台灣大學心理系、美國天普大學影視研究所畢業,作品涵蓋紀錄片、劇情片及實驗短片二十多部。拍攝紀錄片的經驗,讓郭珍弟更能細膩觀察周遭人物的生活,而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也讓她成為創作劇情片的題材。
2014年推出第二部劇情長片《山豬溫泉》,以莫拉克風災過後,災民重建家園為背景的重生故事;獲得日本福岡國際影展、加拿大蒙特婁國際影展,與德國漫海姆海德堡國際影展等邀約,也在紐西蘭台灣電影節及加拿大紅毯電影節與擔任開幕片。2015年與柯能源導演合作的紀錄片《海上情書》,一篇描繪遠洋漁業的抒情詩,曾獲得許多好評,也獲邀參加華人紀錄片電影節競賽及澳洲布里斯本台灣紀錄片影展。
參與作品
1990《呈像》,實驗片
第14屆金穗獎特別獎
1992《鬱金香》,劇情片
第16屆金穗獎優等短片
1993全美學院奧斯卡競賽決選
2000《清文不在家》,紀錄片(流離島影系列:蘭嶼)
第38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2002紐約EXPO短片展評審團獎
2002「紅雪」劇本(與黃玉珊合寫)
2003《終身大事》劇本(與陳芯宜、郭珍君合寫)
2003金鐘獎最佳編劇提名
2003《跳舞時代》紀錄片(與簡偉斯合導)
2003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2009《練戀舞》
96年度新聞局HD影片補助
2009北京青年導演論壇
2012《海上情書》
2016澳洲布里斯本台灣電影節開幕片
2016香港華人紀錄片電影節競賽
2014《山豬溫泉》
101年度新聞局HD電視電影補助
2014加拿大蒙特婁國際影展世界電影單元
2014德國曼海姆海德堡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
2015加拿大蒙特婁紅毯電影節開幕片
2016紐西蘭台灣電影節開幕片
『柯妧青』
高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想念家鄉熱情的太陽。
曾擔任文字記者,後赴美國天普大學修讀電影,回國後投入影音創作。現任教於輔仁大學。
作品觸及生活週遭的小人物,特別是受到體制壓迫的社會底層。個人核心關懷的是種族、階級、性別與文化差異下的「他/她」者,希望透過影音創作為非主流族群發聲。但是因為「動作慢」加上創作之於生活上的不安定性,影視作品及著作的產量不多。
曾拍攝以女性勞動者為主題的作品如《廿五淑女-一群年輕女工的故事》、《她們的故事》,記錄 1966 年全世界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成立後,為臺灣經濟發展奉獻犠牲的女工們的勞動身影,喚起高雄人的集體記憶。最新作品《誰在山上唱歌》,紀錄 1960 年代後期,原住民被迫「文明化」大量湧入國有林班地當工人的流離悲歌,追溯一段被遺忘的歷史。她同時關注國際移工的處境,近年規劃主持「東南亞移工自拍影片工作坊」從事影像培力工作,這是國內首度出現移工以「第一人稱」自我發聲的影片,反映社會脈動與多元族群的生命力。
作品年表
2007《廿五淑女-一群年輕女工的故事》
2008 高雄電影節
2008《童年夢》
2017 高雄電影節
2009《她們的故事》
2009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2009 台灣地方志影展
2012《我們這一班》
2012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開幕片(「大台中紀事」單元影片)
2016《誰在山上唱歌》
2016 高雄電影節
2017台灣勞工影展
『許慧如』
高雄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畢業。
有些時候是影像工作者,更多的時候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作品時常關注生與死,透過家庭或醫療的場域去重新理解生命經歷苦痛的意義,以安靜的凝視洞悉人存在於世的荒謬,從極冷的調子裡映照出另一種溫柔。2017年《光的映記》是以關懷高雄氣爆,歷經重大創傷傷友之紀錄片。作品曾獲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獎項,並曾入選瑞士真實影展、參與韓國、以色列、阿根廷等國內外重要紀錄片影展。
參與作品
2001《奶油蒼蠅》
2011世安文教基金會藝術創作獎
2003《雜菜記》
2011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布宜諾斯艾利斯DocBsAs影展
2008《黑晝記》
2008台灣紀錄片雙年展「評審團特別獎」、2008韓國首爾女性影展
2008女性影展最佳影片台灣獎、2008入圍瑞士真實影展競賽
2011《大水之後—關於家的12個短篇》
2011金穗獎最佳紀錄片、香港華語紀錄片節
2012《鄉關何處》
2012香港獨立電影節、2012台灣民族誌影展、南方影展「人權關懷獎」
2013《鬥瓶子》
2013高雄電影節、2013新北市紀錄片影展
2015《生命的圓圈》
2016《記憶書寫》
2016高雄電影節
2017《臨時工》
2017高雄電影節
2017《光的印記》
2017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蕭菊貞』
成長於高雄,清華大學經濟系畢。紀錄片導演、編劇、戲劇監製,是目前台灣唯一兩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主。曾任新聞記者、副刊專欄作家、大愛電視戲劇部經理。並參與國內各影展活動的策展規劃。文字出版有《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大毛&Coffee》、《導演的人生筆記》、《我們這樣拍電影》、《故事的秘密》等書。現為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大學時代因修習李道明老師開授的課程,開啟影像創作生涯。《博盛,這孩子》、《陽光愛情》、《火鶴》一系列紀錄身心障礙者的故事,獲得三屆金穗獎肯定。尋找當年紅葉少棒小將與土地回憶的《紅葉傳奇》,以及紀錄來台老兵的《銀簪子》,皆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在國內外影展獲獎連連。除了用影像表達對台灣社會的關懷,亦著墨台灣電影環境與未來,《白鴿計畫》紀錄台灣新電影20年的軌跡,《我們這樣拍電影》則帶觀眾看見台灣影像創作者的堅持。
參與做品:
1994 《博盛,這孩子》
1994金穗獎紀錄片優等
1994金帶獎評審團獎
1996 《端午》、《陽光愛情》
1996金穗獎最佳紀錄片
1997 《火鶴》
1997金穗獎紀錄片優等
1998 《血染的青春─五零年代白色恐怖》
1998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1998新加坡影展
1998義大利Infinity影展
1998 《角色─一群南台灣女性走入社區的故事》
1999 《紅葉傳奇》
1999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1999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1999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
1999釜山影展
1999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等
2000 《銀簪子》
2000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200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
2000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
2000亞太影展
2000釜山影展等
2002 《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20年》
2002金馬影展閉幕片
2002釜山影展
2002新加坡影展
2002 《渡─證嚴法師的慈悲喜捨》
2002 《愛的狂想曲》(三段式紀錄片,與鴻鴻、吳靜怡合導)
2003 《博盛的二年八班》(公共電視台 《記錄觀點》)
2004 《心靈好手》口足畫家謝坤山的真人戲劇故事
2008 《再見.楊德昌》
2009 《曙光》、《愛的足跡》、《螢火蟲之歌》(戲劇監製)
2010 《逆子》、《破浪而出》(戲劇監製)
2010入圍金鐘獎
2010亞洲電視獎
2015 《Face 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
2015釜山影展
2015金馬影展
『陳麗貴』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視聽教育碩士。先後在美國各大報社擔任記者,旅居國外多年的經歷觸發她的台灣意識。回台後投入紀錄片創作,作品涵蓋人權、環境、文化、歷史、經濟等各層面。身為最早拍攝女性議題的紀錄片導演之一,其作品探討女性地位、兩性工作平等、記錄女性典範人物等多重面向。更以親身參與社會運動的方式來說台灣的故事,《紅色戒嚴─陳雲林事件紀實》為台灣民主發展危機留下重要紀錄。90年代,擔任美國WGBH公共電視台的台灣製片總協調,拍攝《拔河─台灣的故事》,是國際上第一部以台灣為主體探討台灣歷史的紀錄片。2012至今影片已受邀至世界各地巡迴放映。
參與作品
1990《祝你生日快樂,凱迪》
第13屆金穗獎優等紀錄錄影帶
1994《牽手何時出頭天》
2013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1996《女超人的滋味》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1998《拔河─台灣的故事》(台灣製作總協調)
1998《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女醫師蔡阿信》
2000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1999《作家身影—鐵血詩人吳濁流》
2000《平等思想起》
2000《叫我第一名—台灣盲友攀登富士山》
2001《文學過家—李昂之婚禮》
2002《生命之歌—坪頂古圳生態筆記》
2002《青春祭—綠洲山莊的故事》
2012人權影展
2004《暗暝e月光—台灣舞蹈的先驅蔡瑞月》
2006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2006《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烈日殖民》
2006《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覺醒的年代》
2006《台灣民主化之路》
2007《後生行腳—青春共下行》
2007《捍衛台灣鄉土紀事》宜蘭綠色影展
2008《火線任務──台灣政治犯救援錄》
2008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2008國際人權影展
第31屆金穗獎入圍、2013高雄電影節
2008《紅色戒嚴—陳雲林事件紀實》
人權影展、2008民視、三立電視台
2009《焚—鄭南榕20週年紀錄》
2009《吹泡泡—台灣經濟真相》
2010《龜毛之必要──懷念政治家陳定南》
2010《抉擇》(製片)
2011《好國好民》
2012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美國10多城市巡迴放映
德國杜賓根大學台灣紀錄片主題影片
2015《革命進行式》
2015南方影展首獎、2015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德國杜賓根大學台灣紀錄片主題影片
2016澳洲布里斯本台灣紀錄片節
『蔡銀娟』
台灣作家及導演。高雄媳婦。台大社工畢,英國Kent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插畫碩士,是具有多元背景的導演。曾待過靈骨塔、美術館、廣告製片公司等形形色色的機構,也做過馬戲團專案助理、配音員、國中資源班老師、刊物編輯、社工員、高職夜間部導師…等各式各樣的工作。繪本作品有《我的23個臉孔》《夏綠蒂的愛情習題》,最新繪本作品是《2087年的時候》。
數年前開始踏入影視界便得獎連連,獲得國內外不少獎項肯定,包括伊朗茉莉花國際影展最佳劇本獎、拍台北劇本全球徵選第一名、優良劇本獎…等。她的主要作品是【心靈三部曲】。首部曲《候鳥來的季節》是她第一次執導的電影,把兄弟間那種說不出口的親情刻劃入骨;二部曲《心靈時鐘》也是由她自編自導。該片把孩童失去至親的心靈傷慟與內疚描繪得絲絲入扣,感人肺腑,看過的觀眾紛紛給予好評。
參與作品
2008 《百合盛開的國度》(編劇)
2009高雄市打狗文學獎電影劇本獎
2011《十七號出入口》(編劇、製作人)
入圍第46屆金鐘獎
入圍2011日本亞洲同志影展
2011《你現在在哪》(編劇、製作人)
第2屆台北市拍台北劇本金獎(第一名)
2012《候鳥來的季節》(導演、編劇)
2012伊朗茉莉花國際影展最佳劇本獎
2012台灣優良劇本獎佳作
入圍第49屆金馬獎
第14屆台北電影節優良劇本獎、入圍最佳劇情片
2013上海國際影展
2013愛丁堡台灣電影節閉幕片
第5屆兩岸電影節開幕片
2016《心靈時鐘》(導演、編劇)
第50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金獎
2014台灣金馬創投利達數位影音獎
2017美國洛杉磯女性影展競賽片
澳洲金考拉國際影展
2016香港亞洲電影節
2016高雄電影節
2016台灣女性國際影展競賽片
更多相關文章......
「哈瑪星號」啟程首週延長火車班次,鐵道音樂市集與創意便當帶你重溫高雄歷史
高師大七十週年校慶:以「七十開始」展現歷史傳承與創新未來
永安石斑魚節熱鬧登場:高雄大海開吃,鑽石水養殖石斑魚成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