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部/副主任林尊煌/高雄報導】
魚市場各式各樣琳瑯滿目新鮮魚貨,幼苗統稱「魩仔魚」,一般可分為淡水魚魩仔魚與海水魚魩仔魚兩類。魩仔魚非指一種魚類,而是數十至數百種類的魚苗之總稱 ,主要是由鯷科、鯡科、或蝦虎魚科等不同魚類之仔稚魚組成,由於魩仔魚捕撈時可能會抓到其他種類的魚苗,混獲率根據海域、季節不同,從1%以下到近20% 都有可能,在特殊條件下甚至高達76.65%,對海洋生態危害甚大。在花蓮近海及河口以撈補魩仔魚為名,對日本禿頭鯊、褐吻蝦虎魚、大吻蝦虎魚、曙首厚唇鯊等洄遊性蝦虎的洄遊性魚苗進行的捕撈,也影響到東部洄遊性蝦虎的生態。
魩仔魚長年下來的捕獲,使得海洋生態受到極大的影響,許多以魩仔魚作為主要食物來源的魚類也逐漸減少,因此近年來已經有不少禁捕魩仔魚的活動設法捕救這些年來對海洋所造成的傷害。
我們愛吃魩仔魚,說是鈣質豐富、營養豐富;一口幾百條,一餐數千條地囫圇吞 … 因為嗜吃而渾然不覺,我們已經吃掉了曾經豐盛的沿海漁產資源,同時也贏得了嗜吃魚苗等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的惡名。
根據水產試驗所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魩仔魚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牠們是海洋魚種數量及海洋食物鍊的基礎。海域若失去了這樣的基礎,研究報告中已清楚的指出後果 — 這樣的捕撈情況若是不加以管理和改善的話,最後,可能導至整個沿岸漁業的滅亡。
照理說,魩仔魚除了是多種魚類的數量基礎,同時牠們也是多種魚類願意靠岸覓食的主要原因。魩仔魚的確是重要的食物,但是,是許多種魚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而絕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
沒人不曉得,沒有小魚就沒有大魚的簡單道理,而我們吃魩仔魚竟然一吃吃了一百多年,那樣無骨、無刺、糊里糊塗地吃掉了我們的海洋生機。
日本人發明魩仔魚雙拖網後,很快的,日本漁業當局瞭解這是一種嚴重破壞沿岸漁類資源的不當作業,因此日本早已停止使用魩仔魚雙拖網作業。而台灣在 1977年間大量從日本引進他們已經禁止使用的漁具及捕撈技術,並在我們的沿岸海域如火如荼地大肆捕撈;並且,還將魩仔魚大量外銷到日本。
從沿岸漁撈統計資料不難解讀,自1977年後,我們的沿岸漁獲量直線下墜,從此,台灣沿海再也沒有春天。
魩仔魚雙拖網作業效率高,撈獲量大,最終的網袋網目僅1.4mm,差不多就是我們家裡紗窗網目的大小。研究報告清楚指出,自1977年後,台灣沿岸漁村已 經起了生態性的變化 1. 沿岸漁場消失 2.沿岸漁村經濟衰退 3.漁民間因資源掠奪性漁法的介入而糾紛不斷 4.捕不到魚,漁民無以為生終至鋌而走險走私危禁品戕害台灣社會。
理由十分充分,證據也十分明顯,我們沒有道理放任這樣嚴重傷害海域資源的漁撈行為繼續下去。如果還想看到沿海魚群跳躍,還想繼續有魚可捕的話,我們必需有 所覺悟及有所抉擇: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橫霸地姿態大小通吃、糊里糊塗的吃。況且,把那樣出生不久,彷彿還在吃奶嘴的小魚苗像吃米粉一樣的扒著吃,確實有失 我們所以為一個人、為一個海洋國家子民的基本風度。
台灣新聞晚報電子報官網:http//etenewstw.yabi.me
更多相關文章......
高師大七十週年校慶:以「七十開始」展現歷史傳承與創新未來
永安石斑魚節熱鬧登場:高雄大海開吃,鑽石水養殖石斑魚成亮點
【不可能的任務─送曹伯伯到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