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ENEWS

台灣新聞晚報電子報

食不下嚥、夜不安眠~食道弛緩不能症 了解一下症狀~原因~如何處理~

Etenews 新聞部主任 徐寅勝  報導

62歲邱太太為一般家庭主婦,平日無不良嗜好,生活規律,雖有高血壓、糖尿病,但藥物穩定控制多年;自4、5年前起,每每覺得吃完飯後有東西哽在胸口、吞嚥困難,又以晚上明顯,之後甚至出現餐後嘔吐、夜間食物逆流及晚上無法平躺睡覺,只能在躺椅上休息。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至本院接受胃鏡檢查發現上段食道擴張、食物滯留於食道中;進一步接受食道攝影檢查食道機能,確診為第一型食道弛緩不全症,於今年10月接受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不再有夜間食物逆流、嘔吐的情況,終於可以重享平躺睡眠之快樂感覺。

高醫胃腸內科蘇育正主任(右)及許文鴻醫師(左)

正常的吞嚥過程是我們吞下的食物進入食道後經由食道體部肌肉之收縮到達末端之下食道括約肌,此時下食道括約肌會經由神經反射作用放鬆而使食物順利進入胃部以進行下一步之消化步驟,「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為原因不明之下食道括約肌運動神經元發生病變,無法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以致使括約肌無法舒張放鬆並導致食道肌肉收縮異常,食物會因此累積在食道管腔而促使食物、唾液逆流終至嘔吐之情形。患者因此逐漸不敢進食而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甚至因反覆嘔吐造成體內電解質失衡、吸入性肺炎等威脅生命之嚴重併發症。

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的發生率約為萬分之一,男女比率相當,發病年齡從年輕到老年都有。其診斷可由三種檢查來幫助:胃鏡、食道X光攝影、食道蠕動機能檢查,其中以食道蠕動機能檢查最為準確。

目前對於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的治療方法是以鬆弛下食道擴約肌的張力為主,對於神經元病變的部分還無法根治。過去的治療方式有口服藥物(鈣離子阻斷劑、硝酸鹽藥物)、內視鏡治療(內視鏡肉毒桿菌注射、內視鏡汽球擴張術)及外科食道肌肉切開術(Heller’s myotomy) 。以上治療方式都各有其利弊,口服藥物雖然簡便,但效果不彰;內視鏡肉毒桿菌注射雖然安全副作用少,但作用時間短暫,症狀多在三~六個月後便會復發並易造成注射處食道纖維化狹窄;內視鏡汽球擴張術操作簡單,多數醫院內視鏡醫師皆可操作,但十年約有50%的病人會症狀復發;外科食道肌肉切開術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有侵入性治療之風險。

2008年日本井上晴洋醫師 (Haruhiro Inoue)完成首例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 治療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其原理類似外科食道肌肉切開術,但不同處為完全由消化道內視鏡(胃鏡)完成,不需進入手術室,由內視鏡專科醫師把胃鏡由口部引入食道後,經由胃鏡附屬管腔應用電燒刀將食道黏膜層劃開後,將黏膜下層剝離形成隧道,再從隧道中將下食道括約肌切開,以放鬆下食道括約肌之張力,食物便可順利由食道進入胃內。其優點為微創內視鏡治療,整個過程在靜脈麻醉下完成,術後體表無傷口,成效與外科手術相當,對於不適合開刀之患者是一大福音。

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的治療須有正確的診斷,近年來高解析食道測壓儀(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 已取代傳統食道蠕動功能檢查,能更精準的診斷不同型態之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找出適當的治療方法。高醫附設醫院目前已啟用“高解析食道測壓儀”之設備並開展了“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之內視鏡技術,診斷及治療與世界同步,期許能嘉惠病患不再為食不下嚥、夜不安眠而苦惱。

About Author

facebook留言

則留言